Thursday, August 26, 2010

脊醫淺談(25)

甚麼是激活器 (activator) 治療?
激活器激活器療法(Activator) 是一個脊醫選用的精密儀器療法。脊醫是要特別進修使用此療法。此療法技巧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吏, 特點是高速、低力度、 溫和 、準確、快及舒適。此療法適合運用於不同年齡, 從初生嬰兒至年長者, 不同身體健康狀況如懷孕婦女, 骨質疏鬆症患者 (osteoporosis), 關節炎患者 (arthritis) 都可使用。脊醫可按病人的狀況調較激活器輸出的力度。激活器更可在狹窄的脊椎角度施用,並能準確把脊椎移位復位。我們不要低估激活器的效能, 它可送出從16 磅到 38 磅的力度, 因此脊醫可對症施施治。
脊醫貫常用的治療法, 都要求病人配合, 站, 座, 及躺下作治療。很多時當病人接受治療時, 特別是小朋友及年長者, 他們心理會作出自我擴拒及身體作出自我保護, 肌肉收緊, 不容易達到治療之效。年長者, 骨質可能比較脆弱, 孕婦因活動範圍受限, 不合適貫常用的治療法。小朋友更困難要求合作接受治療。脊醫檢查后, 要求病人躺下, 在極快速, 舒適下, 肌肉及心理尚未作擴拒下, 已準確地完成所需療程。激活器除了用作治療之外尚可用於保健,提高身體機能,使體機平衡運作。
據Malik Slosberg D.C. 的 Fuhr and Smith and Duell研究及評估激活器的特點報告,激活器是一種高速低振幅High Velocity Low Amplitude (HVLA)的醫療儀器。激活器產生一致和可靠的高速低振控制力量,並可調送出不同的力度及速度。讀數為2毫秒 (millisecond) 送出1.79 米/秒 (meters per second) 的高速。激活器的衝激速度比脊醫一般徒手矯正療法快近15至40倍。人類四頭肌伸縮反射為19- 24毫秒 (msec),但激活器的衝激反射速度比四頭肌伸縮反射短快近5 -10倍。這些數據表明,激活器可在無抗拒情況下,把肌肉、脊椎關節、韌帶激活復位。


脊醫的 ‘徒手矯正療法’ (adjustments) 是否安全?

脊醫的 ‘矯正療法’ (adjustments) 是十分安全。據1975年新酉蘭國家脊醫調查委員會 (The New Zealand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Chiropractic) 調查報告指出脊醫的 ‘矯正療法’ 是 ‘顯著安全’ (remarkably safe) 。

Thursday, August 5, 2010

脊醫淺談(24)

是否患了神經緊擠癱瘓 (Pinched Nerve ) ?
很多病入都以為患了神經緊擠癱瘓或神經嚴重病變來找脊醫醫治。在一般的脊椎移位成因,即外來因素、情緒狀態及化學因素所做成的脊椎移位 (subluxation) ,按入體脊椎構造,神經是受到脊椎的保護,輕傷的外來因素只會普遍影響及傷及細緻的脊椎髓組織,及脊椎神經根。但此損傷,已足以影響神經訊號的輸送。
常見的脊椎移位是促成壓迫性損害干擾著脊椎神經,例如:脊椎神經組織受到磨擦、削刮而剌激脊椎神經; 不正常的脊椎彎、脊椎骨節壓迫,干擾著脊椎神經,令神經訊息傳送受礙。
除非是因嚴厲重意外,壓迫性損害 而做成神經癱瘓的情況並不常見。壓迫性損害多因脊椎椎骨直接壓著神經而產生麻痺、灼痛、針刺痛。


“矯正療法” 會有那些身體反應?
一般接受‘’矯正療法‘’ 是不會有什麼不良的反應。治療後,很多病人都未能即時察覺有那些身體特別反應,有些病者惑覺治療後身體活力比未接受治療前充沛、精神好轉。有些病者形容 治療後的翌日,身體好像做了一場劇烈的運動,彷如踼了一場足球賽、打了一場籃球賽似的,渾身感覺疲倦,懶洋洋的惑覺。但過後,身體則感到精神舒暢。
我曾治理過一些患上失眠的病入。治療後的三數天,失眠症狀明顯改善。但歇了時間,失眠情況又再次「故態復萌」。當脊椎移位復位後,脊椎神經可把神經訊號回復無阻傳遞,暢順正確地從腦干輸送及接收神經訊號,因而失眠可得到改善。但過了數天後,因「故態」未改,如正位未穩固 、不合適的枕頭、坐姿、睡房的環境等未有糾正,把失眠症狀再次「復萌」。因此,脊醫要定出治療計劃及 ‘監察’ 椎移再度走位的情況。

Wednesday, July 28, 2010

脊醫淺談(23)

脊椎移位 (subluxation) 病患者會否完全康復?
脊椎移位 (subluxation) 只是一個概況的病稱,除了會壓著脊椎書神經,也會影響脊椎彎 (Spinal Curve) 。嚴重的可形成脊椎前凸 (lordosis) 或脊柱後凸症,即駝背 (kyphosis) 。脊椎彎也可能會壓著胸椎而影響吹吸。很多病者經治療後,脊椎彎的病況及呼吸都有所改善。
有些久病舊患病者因沒有及早治理,病患已在身體「根深柢固」。矯正療法是可改善病況,舊病患需時日治療才可完全康復。
有些初期病患者,脊椎移位發病單是外來因素引起,譬如因不正確坐姿壓著脊椎相關頭部神經,令患者常常頭痛;經脊醫把脊椎移位復位,頭痛情況是可改善。 如病者配合定期脊醫檢查,改正坐姿,病患是可至完全康復的。

脊椎移位 (subluxation) 成 因?
脊椎移位 (subluxation)可締結為三大主要成因:
i. 外來因素 (Physicals):如意外跣倒、滑倒、跌傷、慣性的動作、不正確的提舉物件、不正確的坐站姿勢。
ii. 情緒狀態 (Emotions):突然而來的情緒變化如人生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變化,都可能影響脊椎移位。
iii. 化學因素 (Chemicals):如酗酒、毒瘾、濫藥、空氣,食水污染、食物添加劑、營養不良、肥胖症等。

在脊醫治理時,偶爾聽到 ‘摶’ 的聲音,是否代表脊柱移位已復位?

在脊醫治療中偶爾聽到 ‘摶’ 的聲音是因為脊椎椎骨的潤滑液 與脊椎關節移動及釋放出存到於關節的氣體而產生‘摶’ 的聲音。這並不代表脊柱移位已復位,更加不能代表‘徒手矯正療法’ 的‘成功’或‘失敗’。‘徒手矯正療法’ 的目的是要把脊椎移位復位而不是追求‘摶’ 的聲音。脊醫治療中,會採用不同的療法,有些療法是會令某些關節釋放關節氣體而產生‘摶’ 的聲音。
有些人有‘拍’手指的習慣,這‘摶’ 的聲音更不能代表把手指關節復位,反而,久而久之,這習慣會把手指關節勞損。

Saturday, July 24, 2010

脊醫淺談(21)

答問



1. 甚麼是脊椎治療?

〝徒手矯正療法問診〞(adjustments) 把脊椎移位 (subluxations) 復位。根據脊醫的理念,脊椎神經是主管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及功能;一旦脊椎神經受壓,便會影響相關器官、系統的機能和功能。如果我們的腦部運作正常、不受干擾的接收、傳送神經訊號,加上身體有充足的休息和養份脊椎治療是一門現代科學脊椎療法,與傳統西醫並列為主要的醫療體系。脊醫是採用,身體的疾病及不適是可以〝自然〞痊癒的。


2. 為甚麼脊椎那麼重要?

脊椎是由24 組活動的脊椎骨及23件脊椎間盤組合而成。脊椎間盤的作用為減震及提供脊椎骨適量的活動空間。脊椎接連著由12 對胸肋骨組成的肋骨架,同時又接連著數拾組韌帶和肌肉。脊椎共有31 對神經線出口。腦部的神經訊號是從腦袋經脊髓連至脊髓神經孔出口輸出及接收。脊椎是我們身體的支架,保護我們體內的器官、系統,保護我們的脊椎神經 (spinal cord) 。
正因為脊椎的構造是那麼複雜、細緻,脊椎很容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比如碰撞和跌倒受傷、不正確的搬運姿勢、過勞、過度緊張、重覆性的動作、不正確的坐、站姿勢及疾病都會影響我們的脊椎。這些影響,脊醫稱為脊椎移位 (subluxations) 。
脊椎移位 (subluxations) 的成因是脊椎關節移位,脊椎神經受到刺激及週邊肌肉痙攣、軟弱,做成不正常的增加或減少血液的流通而影響傳送脊椎神經訊號所致。脊椎移位 (subluxations) 是很普遍的,也不一定會有明顯的痛楚或不適的症狀。但長久的脊椎移位 (subluxations) 得不到適當的治療便會做成〝慢性疾病〞。

脊醫淺談(20)

脊醫里程日誌

DD Palmer 1845年3月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遠郊出生。
他原是美國磁性治療家,但畢生致力鑽研 ‘徒手矯正療法’

1895 DD Palmer創立脊醫徒手矯正療法。
徒手矯正療法 (Chiropractic) 原自希臘語 ‘Cheiros’ 代表手和 ‘Practike’ 代表技術。

1897 DD Palmer成立第一所Palmer College of Chiropractic, Davenport, Iowa.
USA ‘徒手矯正療法’ (Chiropractic) 學院

1905 澳洲脊醫歷史可追溯至1905年。當年Palmer的學生 Henry Otterholt把脊醫療法推廣到澳洲及新西蘭

1906 -DD Palmer創立脊醫徒手、不用藥物、矯正療法 (Chiropractic) 。 但被當時眾多傳統西醫的排擠、抗衡、及敵視。認為此療法是不科學、不正統的療法。
-DD Palmer 曾多次被檢控 ‘無執照行醫’ ,也因此被監禁。
-同年,其子B.J. Palmer接管Palmer College of Chiropractic,繼承父親的心願,發揚 ‘不用藥物徒手矯正療法’ (Chiropractic)
-同年成立Universal Chiropractors' Association (UCA) 推廣此療法;及法律支援、幫助被起訴 ‘無執照行醫’ 的脊醫

1907 Universal Chiropractors' Association (UCA) 在美國威斯康辛 (Wisconsin) 定案,肯定徒手矯正療法 (Chiropractic)

1911 第一所脊醫學會在美國堪薩斯市 (Kansas) 成立,並於1913年首次制定脊醫 醫行醫執照法規。隨後,美國各洲分別立法及制定、簽發脊醫行醫醫執照。至1963 年,美國的47個洲已完成立法授權脊醫行醫。餘下下的Massachusetts, Mi Mississippi 及Louisiana,也分別在1966, 1973 及1974 完成立法。

1913 DD Palmer 終於 10月20日

1923 Xx 加拿大艾伯塔省為加拿大首個簽發脊醫行醫醫執照的省份

1930 1930年代開始,脊醫成為美國最大的另類專科治療

1960

1979 1975年新酉蘭國會收到94,000 個簽名,要求聆訊資助脊醫醫療費。因此成立了新酉蘭脊醫調查委員會 (The New Zealand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Chiropractic) 。
委員會聽證長達近兩年的時間,審閱超過3,600份誓章,數千份各機構,機關提供資料及各業界證人作證。調查員走遍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洲取證。報告長達 377頁,可算是脊醫歷來最詳盡,最深入的獨立調查報告。 這報告也奠定了脊醫的地位和發展。
聽證會調查、聆訊脊醫學的理念、科學理據、教育內容及其對新酉蘭醫療體系的貢獻、影響。當時,脊醫療法是受到傳統西醫質疑沒有理據、不科學的治療。但調查結果認定脊醫是有實質理據及專科醫療體系。
"By the end of the inquiry we found ourselves irresistibly and with complete unanimity drawn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odern chiropractic is a soundly based and valuable branch of the health care in a specialized area..."
報告指出:
• 脊醫是以 ‘徒手療法矯正’ 專科治理脊椎障礙。
• 脊醫是唯一受過專科教育及訓練行使 ‘徒手療法’ 矯正脊椎障礙。
• 普通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沒有足夠脊椎手法治療的訓練。
• 執業脊醫 ‘徒手療法’ 矯正脊椎障礙是安全。
• ‘徒手療法’ 矯正脊椎障礙可有效紓解肌肉痛、骨骼痛、背痛及相關病痛如偏頭痛
• 在公共利益和患者的利益,傳統西醫與脊醫不應存有合作之間的障礙。



“Chiropractic is a branch of the healing arts specializing in the correction by spinal manual therapy of what chiropractors identify as biomechanical disorders of the spinal column - they carry out spin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at a sophisticated and refined level”

“Chiropractors are the only health practitioners who are necessarily equipped by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carry out spinal manual therapy”
“General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d physiotherapists have no adequate training in spinal manual therapy”
“Spinal manual therapy in the hands of a registered chiropractor is saf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 registered chiropractor are sufficient to enable him/h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are contraindications to spinal manual therapy in a particular case, and whether the patient should have medical care instead of or as well as chiropractic care;”
“Spinal manual therapy can be effective in relieving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such as back pain and other symptoms known to respond to such therapy, such as migrain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in the interests of patients, there must be no impediment to full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ropractors and medical practitioners”
New Zealand Report. Hasselberg PD. Government Printer, Wellington - 1979

1987 在英國倫敦舉行脊醫代表大會(Chiropractic Congress )

1988 在澳洲悉尼成立世界脊醫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Chiropractic),隨後,每兩年在不同國家,地區舉辦。香港也曾於1992為舉辦地點。脊醫是 ‘徒手矯正’脊椎移位。聯盟指出脊醫治療是辯證、診斷、施治及預防骨骼、肌肉及軟組織系統產生的神經系統相關疾病及健康。
“A health profession concerned with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mechanical disorder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d the effects of these disorder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and general health.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manual treatments including spinal adjustment and other joint and soft-tissue manipulation.”WFC2001

1993 加拿大安大略政府衛生部 (Ontario Ministry of Health) 委任渥太華大學教授 (Professor Pran Magna, University of Ottawa ) 進行了一行研究, 探討治理及康復殘疾病人和受傷工人最佳成本效益的療法。Magna Report指出脊醫治理腰背痛是療效。又指出經脊醫統管、治理及康復殘疾病人和受傷工人是最佳成本效益的治理方法、可減少住醫院的晚數、減少慢性久病及減少患病的期間。
"The literature clearly and consistently shows that the major savings from chiropractic management come from fewer and lower costs of auxiliary services, fewer and lower costs of auxiliary services, fewer hospitalizations, and a high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hronic problems, as well as in levels and duration of disability."

1997 世界脊醫聯盟 (World Federation of Chiropractic) 以非政府機構 (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身份與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建立官方關系
同年與世衛在日本東京合辦世界脊醫聯盟。當時日本大臣小泉純一郎在開幕儀式中,表揚脊醫的貢獻,並呼籲各團體要團結一致,認定各國脊醫的資格。

1998 美國境外全球各國認許的脊醫學院已達23 所,數目超越美國本土。

2005 世界衛生組織 (WHO) 發表脊醫教育、安全指引。
脊醫淺談(19)


“先天智能” “Innate Intelligence” “I.I.”

脊醫是美國D.D.Palmer 在1895年始創的徒手脊椎矯正療法。療法特點是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他認為人體內是潛在著自癒能力的“先天智能” “Innate Intelligence” 簡寫為 “I.I.”。他提倡“自然人”的理論,這生命哲學概念指出,人類先天是包含自然力量,潛意識地維護著我們自己的健康。這“先天智能”調節及維持一個穩定人體內部器官環境,保持身體達到“動態平衡” (homeostasis),這種特性稱為體內平衡,又稱“恆定”。體內平衡以正或負回饋機制運作。所謂正回饋機制 (positive feedback) 是體內因情況所需而增加刺激、活動或補償,譬如媽媽快臨盆時,體內會增加催生素 (Oxytocin) 以加強子宮的收縮。而負回饋機制 (negative feedback) 是體內因情況所需而減少刺激、活動或補償,譬如脊椎受傷,體內因情況所需指令發出“痛”的訊號,目的是減少損傷脊的活動。因此,我們一旦“動態不平衡” (Homeostatic Imbalance)我們身體健康便會出現問題。

各器官的神經訊號是由脊椎神經接收及傳送,通往脊髓至腦袋。一旦我們的脊椎移位、損傷或受壓而壓著脊椎神經,這樣會影響我們的相關器官。“動態平衡” (homeostasis) 會作出暫時相應的指令,譬如會指令週邊肌肉增加活動作補償 (compensate) 已受傷的脊椎。但長久,會演變為“慢性疾病” (chronic disease)。病人很多時都難以察覺這些“慢性疾病”。

脊醫的本義認為脊椎調整及脊椎移位復位,可消除脊椎神經受壓著、受干擾的神經系統,讓“先天智能”“Innate Intelligence”可以採取相關的行動,經由神經系統改正、改善相關器官、系統的機能或官能而治愈疾病。
Palmer 兒子B.J. Palmer 的研究、實踐、解剖及臨床治療,確定身體內的“先天智能” “Innate Intelligence”是從上往下,從內而外傳達,這智能也是人類健康或戰勝疾病的關鍵。 “Innate Intelligence work from above downward, within outward." (B.J. Palmer Vol. 22 1949 pg. 56)
“腦幹”、“十二對腦神經根部”及“腦幹組織”是身體內的“先天智能”“Innate Intelligence” 最容易受到阻礙的部位。人類的腦部是由神經元(neuron) 的神經細胞 (nerve cell) 所组成的神經系统控制中心。腦部與脊髓構成中樞神經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是生命維持的中樞。腦部主管、控制、協調身體各系統、器官、細胞至“動態平衡”及精神、感情、認知、記憶、學習等活動。

脊醫對“先天智能”“Innate Intelligence” 的理解認為,腦幹是有足夠能力知道及指令身體各系統、器官、細胞需要做什麼、什麼時候要做、欠缺多少或增加多少以達至平衡,並據此修復疾病。

因此,當腦幹訊號從上往下,由內而外傳達。一旦“先天智能” “Innate Intelligence” 受到阻滯,傳達神經量便會減少。傳達神經量減少則對神經未端的組織、肌肉、細胞接收量不足而引起運動功能阻礙。當組織、肌肉、細胞接收量不足便會引起異常,令所需化學物質與其化學副產物會產生不足或過多或變化。人體各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是物理和化學變化的循環。我們咀嚼食物,是物理變化;食物與唾液混合,進入胃部與胃酸混合消化,進入小腸吸收是化學變化。我們身體要保持和平衡的酸、鹼值,就是要求化學變化的平衡。化學變化的不平衡引致身體不適的情形稱為“疾病”。

英語的 “DISEASE” 是由 “DIS” 和 “EASE” 組合而成。就是我的身體不適。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all dis-ease lies between the Innate Intelligence and the body; in the interference to the normal and natural quantity efferent flow between Innate Intelligence and the body; in the interference to the normal and natural quantity afferent flow from body to Innate Intelligence. This interference between can make either sick." (B.J. Palmer Vol. 22 1949)

譬如我們脊椎移位致使脊椎神經受壓,週邊的肌肉會作出保償,以限制使脊椎受傷的活動。久而久之,週邊的肌肉會因此勞損,也可能產生不正常的累積乳酸 (lactic acid);當肌肉組織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或者無法有效地處理氧的情況下,乳酸的濃度增加。久而久之,也可能產生脊椎骨骨質增生 (bone spur) 壓著神經。因此,盡早治理脊椎移位可把“先天智能”“Innate Intelligence” 復原,使其有效地運作,保護我們的身體。

很多人都有以下的換電燈泡的經驗。當我們發覺電燈泡未能開啟,都會立刻換一個功能正常的新電燈泡,但供電保險絲卻馬上短路,把來電截斷。請來電工檢查後,証實供電和電燈泡都是正常的,供電保險絲短路是因殘舊的電線短路所引致。電工把殘舊的電線更新後,再次開啟燈制,一切正常,就算換回舊的電燈泡也不會令供電保險絲短路。電工找到了問題之源,把問題解決。脊醫把壓著脊椎神經的脊椎移位復位,使病人的“先天智能”“Innate Intelligence” 復原並有效地運作,進而恢復病人的健康,同樣是“逆流溯源”找出病源所在,而作出針對性的治療。
現把 B. J. Palmer 撰寫的 The Truth 刊登如下 :
THE TRUTH
We chiropractors work with the subtle substance of the soul.
We release the prisoned impulses, a tiny rivulet of force,
that emanates from the mind and flows over the nerves to the cells and stirs them to life. We deal with the magic power that transforms common food into
living, loving, thinking clay;
that robes the earth with beauty, and hues and scents the flowers with the glory of the air.In the dim, dark distant long ago, when the sun first bowed to the morning star, this power spoke and there was life,it quickened the slime of the sea and the dust of the earth and drove the cell to union with its fellows in countless living forms………


部分內容摘自 :
‘The life and time of B.J.Palmer’
‘What is Chiropractic’

脊醫淺談(18)

北半球很多國家城市,嚴寒的冬天都會下雪。屋脊,樹幹, ‘大街小巷’ 都積滿著茫茫白雪,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傾羨了很多住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朋友與至親夢寐過著一個白色聖誕節。可是濕滑的白雪,卻帶來每年無數摔倒的意外。

居住房子的朋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添置一條長梯,以方便維修屋頂,修剪樹枝,及清理淤塞的排水管道。可是,每年卻帶來無數從梯子摔下來的意外。

據Carol J Lehtola, University of Florida指出,在 1999 年,美國有超過一百萬人因滑倒,摔跤,高處跌下意外受傷,而其中有超過17,000人死亡。平均每宗意外受傷直接醫療費用近 US$28,000.- 而間接費用高達 US$46,000.-

據Ontario Service Safety Alliance(OSSA)2009年資料,加拿大每年有近60,000 工人因跌倒受傷,影響及損失近15% 的工作生產時間。摔倒受傷近60% 是因滑到或摔跤,而其餘40% 是從高處跌下。

滑到、摔跤或高處跌下的主要成因:
‧濕滑路面
‧天氣
‧地氈、電線鬆脫
‧障礙物
‧梯子不平衡
‧高空工作臺意外

澳洲政府衛生及福利學院於2009年2月發表了由Flinders University Clare Bradley 及 Sophie Pointer 的 2005-2006年長者因摔倒住院研究及統計報告(Hospitalisations due to falls by older people, Australia 2005–06) 指出:

2005-2006 年65 歲以上長者因摔倒住院的人數

‧為66,800 比2003-2004年上升 10%.
‧按長者人口比率每 100,000為 2,415
‧因滑到、摔跤或高處跌下住院的人數以女性佔多數
‧滑倒,摔跤,絆倒意外受傷普遍發生在平地或相同高度
‧意外受傷普遍發生在家居

很多人認為滑倒,摔跤,高處跌下意外受傷是個人的小問題,不會影響社會。但當我們細心地想,每年意外受傷的眾人數,卻不是單影響個人日常生活,還會增重醫療負擔、減慢商業活動、工時損失、及影響國民年生產總值。假如意外受傷發生於國家領導、重要官員,這就更可能阻礙、延誤決定國策。

‘十年寒窗’抱負成為脊醫,有些人認為只是為了個人的榮耀。但當滑倒,摔跤,高處跌下意外受傷而影響脊椎神經移位,這不單是脊醫醫療的職責,更是為了國家而出分貢獻。脊醫本義,要迅速把脊椎移位復位,減輕患者痛楚,不適。可讓病者儘快返回工作職位,加快商業活動、減少工作時間損失、舒緩醫療負擔、繼而正面影響國民年生產總值。假設意外受傷發生於國家領導、重要決策官員,這脊椎神經移位復位就可使他們儘早康復及議定國策。

在這,正好想到古語云: ‘國家興忙,匹夫有責’ ,如果我們都能為國家出點力,國家便可成長、富強、興盛,反之,眾人皆 ‘好逸惡勞’、依靠國家福利,這就構成對國家經濟、福利沈重負擔。 又聯想起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曾說過: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兩者具備 ‘異曲同工’ 之意。

脊醫先鋒B. J. Palmer在 1944撰寫 ‘THE BIG IDEA’ ,他呼籲不可認同滑倒,摔跤,高處跌下意外受傷是個人的小問題,因小問題可演變成大問題,而個人意外受傷是的小問題,足可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及決策。而脊醫個人把病者脊椎神經移位復位的小治療,也足可正面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決策。

現把B. J. Palmer的 ‘THE BIG IDEA’ 刊登如下:


THE BIG IDEA

A slip on the snowy sidewalk in winter is a small thing.
It happens to millions.
A fall from a ladder in the summer is a small thing. It also happens to millions.
The slip or fall produces a subluxation. The subluxation is a small thing.
The subluxation produces pressure on a nerve. That pressure is a small thing.
That decreased flowing produces a dis-eased body and brain. That is a big thing to that man.
Multiply that sick man by a thousand, and you control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welfare of a city.
Multiply that man by one–hundred thirty million, and you forecast and can prophesy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us of a nation.
So the slip or fall, the subluxation, pressure, flow of mental images and dis-ease are big enough to control the thoughts and actions of a nation.
Now comes a man. And one man is a small thing.
This man gives an adjustment. The adjustment is a small thing.
The adjustment replaces the subluxation. That is a small thing.
The adjusted subluxation releases pressure upon nerves.
That is a small thing.
The released pressure restores health to a man. This is a big thing to that man.
Multiply that well man by a thousand, and you step up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welfare of a city.
Multiply that well man by a million, and you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a state.
Multiply that well man by a hundred thirty million, and you have produced a healthy, wealthy, and better race for posterity.
So, adjustment of the subluxation to release pressure upon nerves, to restore mental impulses, flow, to restore health, is big enough to rebuild the thoughts and actions of the world.
The idea that knows the cause, that can correct the cause of dis-ease, is one on the biggest ideas known. Without it, nations fall; with it, nations rise.
This idea is the biggest I know of.

B. J. Palmer, Chiropractor, 1944


Sources : B. J. Palmer, The Big Idea
Carol J Lehtola, University of Florida
Ontario Service Safety Alliance(OSSA)2009 Hospitalisations due to falls by older people, Australia 2005–06, Flinders University

脊醫淺談(17)

病向淺醫

去年某天,我遇上相識已十多年的澳裔世伯。他一開聲便對我說: “Emily, 我患了輕度Bi-polar disorder,我現正接受psychologist 及psychiatrist的治療”。我目瞪口呆了片刻,從未想到他那麼直接、坦白,說出他的病情。幸好我在未修讀脊醫課程前,在大學副修心理學。我的腦袋馬上醒覺,原來Bi-polar disorder 是情緒病的一種。病者病徵會不斷反覆經歷兩種相反極端情緒…狂躁(mania)與抑鬱(depression)。因此得名 “雙相障礙” (Bi-polar Disorder) 病患者情緒起跌幅度會很大…抑鬱時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相反當躁狂時,情緒高漲、容易暴躁。臨床心理學家 (Psychologist) 是運用心理學原理而精神科醫生 (Psychiatrist) 除了運用心理
學還會配合藥物去診斷及治療病患者。

該世伯未病發前一向性格開朗、率直、常常帶著一股童真。記得我剛從香港移民到澳洲,帶來了一部 ‘任天堂’ 紅白電視遊戲機,他經常到我家與我對打 “孖寶兄弟” 至深夜。他愛好束起長頭髮,開著他的 “Harley Davidson” 摩托車飛馳但因病情未穩定,醫生見意他暫時不要開摩托車。病發後,他的性情變得暴躁,抑鬱相反極端情緒。病況時好時壞。

探討該世伯的病歷,原來在病發前,他的太太因病去逝、他經營數拾載的婚紗生意失敗、三名女兒都長大了,她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 ‘日無暇晷’找不出太多時間與他團聚… 總總家庭、工作、生活的不愉快、精神的壓迫等因素令他感到空虛、孤單、寂寞、無助繼而可能引發此病。

半生愛開著 “Harley Davidson” 摩托車在街道上左穿右插飛馳的他,難免在開車時、或搬動笨重的摩托車時令身體部份筋骨、關節、肌肉有些勞損、僵硬。在我的檢查下,更發現他多處脊椎移位。 在他的病況下,我只做好我的脊醫醫治範圍,把他的脊椎移位復位,令他身體機能得到改善及鞏固、平衝。此病使他的性情變得暴躁,抑鬱及相反極端情緒,至令他的神經系統過勞及影響健康。我把他脊椎壓迫復位,使他身體神經系統發揮至最正常運作。

時間過了快一年,我再次遇上了這位世伯。今回他一開聲就對我說: “Emily, 我的精神科醫生說我已完全康復了!” 從我們的傾談中我知道了他他近日生活裹有些重大改變。最近,他在市政廳找到了新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及時間的寄托。幸運地他遇上了新的伴侶,他們還購置了新居所,一起過著新生活。數月前,他們還前往歐洲蜜月旅遊,順路前往瑞士探訪新伴侶的家人。更加可喜的是他的女兒為他增添了一名男外孫,帶給他們家庭無限喜悅和歡樂。

這位世伯的心情明顯地比數月開朗,狂躁與抑鬱兩極情況也明顯好轉。我欣賞他的病向淺醫、不會 ‘諱疾忌醫’、讓家人朋友分擔病情的正面態度。他的勇於面對及坦白疾病病情,可能是幫助治癒了他的病況。

每年的三,四月份,世界各地會舉辦 ‘關注腦袋週’(Brain Awareness Week ,簡稱BAW) 。舉行期間,世界各地的學生、老師、科學家、醫學研究家將分享他們對這個奇妙,複雜,奧秘的腦部構造、活動、功能、及保護的知識。

關注腦袋週曾探討如何保護及激勵我們的腦袋:

1. 多活用腦袋,多給我們的腦袋新的思維挑戰
2. 腦袋需要優質營養,如深海魚類
3. 經常做帶氧運動,給腦袋新鮮氧份
4. 好好保護,不要創傷我們的頭部及腦袋
5. 多給腦袋在睡眠時間休息。因睡眠休息可把腦袋損傷修補,及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

我們日常生活中,應多鍛煉好我們的身體。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適量的帶氧運動以助我們身體機能新陳代謝、安全適量攝取陽光維生素D以助骨質生長、經常保持心景開朗、樂觀、愉快、並要養成良好、均衡飲食的習慣去防護疾病。每天要進飲最少八杯清水以助身體排出廢物。多吃五榖類、果菜類。間時吃適量瘦肉,魚肉類。小吃糖和油炸食物。一旦我們身體的脊椎、軀幹、身體機能、器官功能或精神等出現問題、障礙或異常,我們應盡快約見醫生,檢查病因。俗語云:“病向淺醫” 不要讓病情惡化才找醫生治理

脊醫淺談(16)

安全搬運技巧

我們最常見的後腰損傷是因錯誤提取物件的姿勢所引至,今期我們淺談一些安全搬運技巧, 正確的搬運技巧可減輕脊椎所承受的搬運壓力, 而減少脊椎後腰受損的機會。

當搬運重物時,我們的後腰是受壓的,我們不應扭腰或挺舉,或拿著重物身體前傾,又或彎身前傾拾物。簡單的日常超市購物,我們常不自覺地扭腰把東西從購物車搬到我們的汽車尾箱,不幸地這也可能會使脊椎椎間盤移位、凸出。

我們的脊椎是由椎間盤分隔。椎間盤為兩節椎骨之間的軟組織,作用是減輕外來的壓力及震動。意外受傷及長期的不良坐、站、搬運或拾物姿勢等,均可使椎間盤移位、凸出,並影響周圍的軟組織及使神經受壓。一般的病徵是局部腰背痛或下肢麻痺、知覺減弱、肌肉無力等。

下列是安全搬運技巧的要點:
1. 先來點熱身動作
2. 先勘察要搬運物件的重量、體積,如超出個人體能,便應找人幫助
3. 正面對著要搬運的物件,不要扭腰身或彎身將物件拿起
4. 分開雙腳站立,以肩膞的距離為準
5. 保持腰背挺直,屆膝提取搬運物件
6. 緊抱著要搬運的物件在胸前
7. 搬運物件時,保持腰背挺直,收腹肌並注視前方障礙物
8. 搬運時作間斷休息,不應太勞累以至傷及肌肉及體能
9. 借助拉、推、滾、滑、掀等動作來移動重物


正確 不正確
掖下巴,保持腰背挺直提物 用背部肌肉提物
借用強壯的腳肌肌力提物 不要扭腰身或彎身提物
找人幫助提取重物 不要超出個人體能
用機械幫助提取重物 沒有預設搬運計劃及評估重量

安全搬運技巧既是重要,但也需配合我們個人的體能。平常少做運動,筋節僵硬、肌肉僵硬,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平衡而未能隨心意做到安全搬運技巧的姿勢。薄弱的腳部肌肉,也不容易支撐挺直我們的腰背,讓我們雙腳蹲踞提起重物;即俗語所說‘腳軟’。不足的體能,也會使我們的肌肉和筋節容易疲倦。當搬運時,肌肉和筋節疲勞會令物品的重量加壓到我們的脊椎上。因此我們應經常做合適的運動以保持甚至提升我們的體能,同時,定期找脊醫檢查我們的脊椎,以監察並及早發現脊椎的異常或椎間盤的移位;從而把我們的身體、器官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到有需要搬運時,配合安全搬運技巧,我們的身體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傷。

另外需注意的是,有些不察覺的舊患如輕度椎間盤移位,也可能會在日常簡單的搬運、拾物動作及如上落汽車活動誘發或加劇病情。我們到健身房健身時,也應跟從專人的指導及訓練,才可使用笨重的機械,以免因不當運用器械或運動過劇而拉傷筋節、關節、肌肉或誘發舊患。

脊醫淺談(15)

週末夜臂麻痺症候群
SATURDAY NIGHT PALSY SYNDROME

橈神經起源於頸椎C5, C6, C7, C8及T1神經根, 穿出椎間孔,成臂神經叢 (Brachial Plexus) 後束分叉出來通過手臂近肱骨溝,由臂內側腋窩伸至手部,控制前臂手部肌肉及神經活動。

其中運動神經 (Motor Nerve) 主管:
肱三頭肌Triceps Brachii
肘肌Anconeus
肱橈肌Brachioradialis
橈側腕長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

深支橈神經主管橈側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及旋後肌 Supinator。

而骨間后神經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主管:
Extensor digiti minimi小指伸肌、 Extensor digitorum communis伸指總肌 、Extensor carpi ulnaris尺側腕伸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拇長展肌、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拇長伸肌、 Extensor indicis proprius伸食指肌。
簡單地說,如果任何橈神經起源的頸椎C5, C6, C7, C8及T1及途經位置受到壓迫,創傷,移位,發炎等都會影響手部相關部位的活動或感覺。

橈神經RADIAL NERVE


有些人曾體驗一覺醒來,發現手掌下垂,手腕及手指不受指揮抬不起來‥‥ “垂手” , 而手背、前臂感覺麻痺、知覺減弱、刺痛或灼燒惑。肘部外側麻痺、手臂伸展困難。經瞭解病源,多因為手臂橈神經受到不當的壓迫而麻痺。往往晚上太太會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 先生的手攬抱著太太而睡,可能壓著先生肩膞及胸前的橈神經。 不合適的睡房溫度令身體著涼, 使血氣不通等都會引發此病。 病例特別多發生在週末,上夜班一族多藉著週末好好休息、酣睡,因而得此名 “夜臂週末麻痺症候群” Saturday Night Palsy Syndrome。我們不該慶幸而此 ‘垂手’ 可得。此症狀也暱稱為 “蜜月麻痺” Honey Moon Palsy。新婚燕爾,新人每每珍惜新婚蜜月每刻時間擁抱甜睡而不意壓著橈神經。



此夜臂週末麻痺症候群 Saturday Night Palsy Syndrome也可能發生於另一些上班一族。他們多藉著週末好好娛樂,放縱,以消除整週辛勞工作的壓力及準備迎接挑戰下週工作。有些帶同伴侶去看電影,或到公園長椅互訴心事,有些會去酒吧,歌廳唱歌飲酒作樂。不時伴侶會擁抱著伴侶及把頭倚伏到對方的肩膞,整夜不自覺地壓著肩膞,胸部橈神經。又有些習慣喝酒狂歡,酩酊大醉,倒頭便睡,隨意睡在地上,不良的坐,睡姿勢會壓傷橈神經。翌早醒來,發現手腕無力上後翻‥‥ “垂手” 。

橈神經損傷除了上述的 ‘週末麻痺症候群’ Saturday Night Palsy Syndrome或 ‘蜜月麻痺’ Honey Moon Palsy的一群外,以下是橈神經損傷、麻痺的其它可能原因:

1. 意外創傷手部肌肉
2. 意外創傷或手骨折,肱骨骨折
3. 輔助走路拐仗壓迫腋窩 (拐仗麻痺Crutch Palsy)
4. 因意外昏迷壓著橈神經
5. 臂神經叢 (Brachial Plexus) 損傷
6. 手肘因意外受傷至畸形
7. 嬰兒疫苗注射
8. 意外創傷所用的石膏繃帶因包敷壓迫手部
9. 過緊的手帶、手銬
10. 近端的腱弓受壓 (the arcade of Frohse)

脊醫淺談(14)

我在脊醫淺談(六)曾經談及腕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有一位心眼精明的朋友問我為甚麼圖裹無名指只畫上了一半神經線,而尾指完全沒有畫上神經線,是否漏繪了或是小指沒有神經線 而無名指只有一組正中神經線呢?

腕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俗稱滑鼠手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我們的手腕腹優側骨骼及韌帶下方通道為腕隧道,當中,許多腱鞘,肌腱群及正中神經在此通過。當正中神經遭受到外來的壓迫,就可能造成腕道症候群。正中神經主管輸送腦部神經訊息至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感覺神經。

其實正中神經只提供輸送腦部神經訊息至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感覺神經;而餘下的無名指感覺神經及尾指神經是由尺神經(ulnar nerve)提供。現我把手掌的尺神經(ulnar nerve) 補上如圖。


尺神經(ulnar nerve) 和正中神經 (median nerve) 起源於頸椎神經根,穿出椎間孔成臂神經叢分支。在醫淺就談(七) ,我也曾介紹過臂神經叢。但當印刷排版時,錯誤地把圖的標籤刪除。現再把此臂叢神經再次刊登。

尺神經經上臂到前臂,沿著尺骨,途經手肘關節臂端,由肌肉、韌帶、骨頭組成的肘隧道(Cubital Tunnel) 經蓋氏管(Guyon’s canal) 進入手掌至小指及部份無名指。尺神經十分表淺,因此容易受到外來碰撞受傷或發炎壓迫。蓋氏管(Guyon’s canal) 壓迫發炎會做成蓋氏管道症候群 (Guyon Canal Syndrome)。


肘隧道症候群或稱尺神經壓迫症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早期的症狀是小指與無名指的麻痺、刺痛及肘關節內側的酸痛。麻木感通常在晚上比較嚴重。嚴重患者的肌肉會萎縮,出現“爪”手的畸形現像。

直接的撞擊可引至急性尺骨神經發炎。慢性的骨神經迫壓及發炎,多因手肘關節受到長期倚靠的動作,如開車習慣把手倚靠放在車窗上、裁縫師因長時間用力壓布剪裁。又或因手肘經常性屈曲,如電腦操作員、工廠生產線組裝工人等。肘骨折手術後的骨質及肌肉增生等,都會壓迫尺神經。

現把一些肘隧道症候群高危一族列出如下:
‧ 習慣把手肘靠在桌面長時間打麻將的人
‧ 習慣把手肘靠在桌面長時間打電腦、遊戲機的人
‧ 習慣把手肘靠在桌面當作枕頭睡覺的人
‧ 愛好手拿電話聽話筒“煲電話粥”的人
‧ 需大力敲擊工作的工人,如建築工人、鐵匠等
‧ 精細工匠,如修理手錶、金飾工匠等
‧ 鋼琴家、小提琴家

最近有一位小學女生病人,上學時,一時未能忍受周邊同學的滋擾,大喊:“不要騷擾我!”同時大力向著該同學“批肘” 。可是 “批肘” 失敗,手肘誤撞著桌面,撞正著女學生的肘尺神經,女學生當時感到非常痛楚,大哭起來! 晚上小指與無名指感到麻痺無力,筷子也無法拿動。後來她的媽媽送她到我診所就醫,我診定她是肘隧道急性尺神經發炎,幸好創傷並不嚴重,也沒有骨折,經治理及數星期觀察後已康復。

去年,我的弟弟 Wilson參加學校必修領導訓練營,在繩索攀爬訓練時,意外從半米高低處跌下,不幸地近手肘處有骨折及傷處接近尺神經。後來經醫療飛機從偏遠郊區送回市區醫院做手術。因傷處接近尺神經,同時手肘是鉸鏈關節 (hinge joint),骨外科醫生要特別小心處理。

數天後,我與該骨外科醫生談及Wilson 病情。骨外科醫生說手術是困難的但十分成功。因X-光顯視折骨處接近尺神經,如不小心誤觸或誤破壞尺神經,或在手術康復後,骨質增生及肌肉疤痕觸及尺神經的後果會影響小指、無名指及手掌部份神經。如骨質增生及肌肉疤痕阻礙手肘鉸鏈關節的後果更會影響手部關節伸展活動。幸好 Wilson 骨折處與尺神經有一定的距離,經一年多的觀察,是次意外及手術並沒有損及尺神經。Wilson的手現在已是完全康復,也沒有出現任何功能障礙,是次意外只添寫上了人生經歷的一頁。

記得當晚手術花上了近四個多小時,該骨外科醫生“滿頭大汗”從手術室走出來報告手術成功時已是淩晨二時多,看見他整身濕透,還說笑: “手術室的燈光像火爐, 真難受!” “明早七時又安排了巡視病房,真不容易!” 在此, 聯想起2003年香港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期間,醫護人員為我們作出的無私奉獻,實在值得我們表揚尊敬。

我們身體的構造是十分複雜及精密的,如上所述,無名指的神經由兩組神經提供,不說真的不知道啊。所以我們應好好保護及調理我們的身體,身體出現了毛病或發出了如麻痹、疼痛的訊號,就不要掉以輕心,及早找醫生檢查治理了。

脊醫淺談(13)

數月前,我到中學時的同學家中拜訪,她飼養了一頭歌基狗 (Cardigan Welsh Corgi) 名叫Chilly, 年齡已快十歲的高齡。因中學念書時常常到同學家中溫習課,因此與 Chilly也很熟悉。我遠遠看見 Chilly 跛著走路, 很不方便地跑過來歡迎我,心中有點兒難過。我坐在長 ‘沙發’ 上,Chilly可能與我已很慣熟,主動地坐在我傍邊。我隨意觸摸了牠幾下背部,竟然發現 Chilly有多處脊椎骨移位及骨間盤脫位。剛巧,我有一個已沒有用多年的激活器 (activator) 存放在我同學家中, 是我在念大學時學習所用,雖然是舊式,但功能尚好。於是,我隨手用激活器 (activator) 為 Chilly醫治。激活器 (activator) 的特點是 ‘快’ ‘準’ ‘舒適’ 。很快便把Chilly所患的脊椎骨移位覆位。不久,我同學準備好Chilly的 晚餐, Chilly 從 ‘沙發” 飛奔跑往用餐。按我的觀察, Chilly 的背患明顯有些好轉,跑路也比末治療前暢順, 輕鬆。Chilly 用過晚餐後,牠跑到我的跟前,用頭在我的腳上輕擦,搖擺著尾巴, 好像滿懷感激. 要向我道謝似的。

後來,我查看了一些有關歌基狗 (Cardigan Welsh Corgi) 的資料。牠們的椎間盤內的軟組織 (Disc), 相對比其它狗類提早老化,當軟組織突出 (Slip Disc) , 一旦壓住神經線,就可能令牠們行路時產生痛楚。又因牠們喜歡跳來跳去,很容易令脊椎受傷。

我本人是不喜愛飼養寵物的。可能是年輕時,曾被狗 ‘飛搏’ 的經歷嚇怕! 我也不喜歡醫治寵物。但我診所是有脊醫專為寵物治理脊骨問題。






激活器療法(Activator Method) 是一個脊醫選用的精密儀器療法。脊醫是要特別進修使用此療法。此療法技巧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吏, 特點是高速(high speed), 低力度(low force), 溫和 (gentle), 準確, 快, 及舒適。此療法適合運用於不同年齡, 從初生嬰兒至年長者, 不同身體健康狀況如懷孕婦女, 骨質疏鬆症患者(osteoporosis), 關節炎患者(arthritis)都可使用。

脊醫可按病人的狀況調較激活器 (Activator) 所輸出的不同的力度。我們不要低估激活器的效能, 它可送出從16 磅到 38 磅的力度, 因此脊醫可對症施治,更不需要化無比的氣力與病人 ‘角力’ 才可治好脊骨輕度移位。

脊醫貫常用的治療法, 都要求病人配合, 站, 坐, 及躺下作治療。很多時當病人接受治療時, 特別是小朋友及年長者, 他們心理會作出自我抗拒及身體作出自我保護, 肌肉收緊, 不容易達到治療之效。年長者, 骨質可能比較脆弱, 孕婦因活動範圍受限, 不合適貫常用的治療法。小朋友更困難要求合作接受治療。激活器(Activator) 的優點是 快、準、舒適。脊醫檢查后, 要求病人躺下, 在極快速, 舒適下, 肌肉及心理尚未作抗拒下, 已準確地完成所需療程。我有些小朋友病人 在療程中, 完全沒有作出抗拒治療,還常常爭先要接受治療,捷先嘗試電動治療檯的高低升降的體驗。


最近,我有一位男病人與她的兒子一拼到我診所看病。他們都確定激活器 (Activator) 療法對他們的病情有改善。他們看見我運用激活器 (Activator) 那麼 ‘得心應手’ 為他們治病,他們便 ‘靈機一動’ 要求購買一部激活器 (Activator), 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家中 ‘互相醫治’, ‘互相激活’, 更可省回脊醫診金的主意。


激活器 (Activator) 是醫療儀器,只可售賣給專業醫療人仕,更不可讓兒童或非專業醫療人仕隨意作為玩具玩弄。我們不可低估激活器 (Activator) 的功能,因它可送出16 磅到 38 磅的力度,錯誤使用足可能產生嚴重的反效果。比喻兒童隨意用激活器 (Activator) 激在其他人的眼睛部位,這就可能做成永久眼睛的損害。




人類的脊椎是很精密細致的, 它是我們神經的中樞神經主要通道, 也是神經系統的保護罩。我們絕不應讓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治理我們的脊椎。脊醫是受過最小五年或以上的專業訓練才可為病人醫治,一般未經脊醫訓練的人仕怎可能隨便自己當起 ‘假醫生’意圖“粗擴”對待及 “ 危害”精細的脊椎及脊椎神經? 錯誤使用激活器 (Activator) 有機會把我們原來健康的脊椎 ‘激’ 至壓著神經而產生惡效果。我借用俗語 ‘唔痛搵來痛’, 並奉勸告讀者 ’織當訪婢’ 不要當 ‘假醫生’ 。

脊醫淺談(12)

我們怎麼知道要約見脊醫

前數期我們談到在日常裹,我們時常因生活緊張,工作壓力,不當的坐與站的姿勢,運動勞損都可能影響我們的脊骨。孕育在母體內的嬰兒,除了由於先天因素外,頭顱,軀幹應該是正常的。但是我們仍然會因外來的因素,致使我們身體、脊椎或骨幹有所改變。物理因素包括當嬰兒出生時頭部所承受母親推出體外,或醫生所用助產儀器如鉗子、抽吸器等的壓力;及我們成長中所遇到的因運動、交通及家居意外、不正當的坐、站及搬運姿勢所做成的生理創傷等。化學及環境因素是指因外來化學元素,如食物添加劑、藥物、食水、空氣及環境污染做成的人體不適等。其他的外來起因也包括情緒和感情、工作及學業壓力,病痛,經濟及家庭狀況所引起的不安情緒至令身體不適等,都可能把脊椎神經及肌肉拉緊而影響脊椎。

現請讀者給親人及朋友作以下簡單測試,了解我們的脊椎是否可能出了毛病,及決定是否需要約見脊醫。

首先請受測試者閉上眼睛,原地踏步三數次後停(即把左右腳順序在原位提升至腰部)。請受測試者繼續閉上眼睛,做出仿似點頭,把頭向下至胸後,再把頭慢慢伸展向後,仿似眼望向天空的動作做三,四次後把頭部回復至正中位置 (圖一)。受測試者的眼睛仍舊閉,請觀察者走到受測試者的正前方,觀察受測試者的頭正中、兩眉正中、鼻正中、人中、下巴正中、胸骨正中、肚臍眼正中及前盆骨正中是否連成一直線 (圖二) 。

受測試者的眼睛仍舊閉上,請觀察者走到受測試者側方,觀察受測試者的耳正中、肩峰、外髖骨及外踝骨是否連成一直線(圖三)。如有需要,可借助測錘直線觀察。

如果受測試者在上述測試所述方位點未能連成一線,這很可能顯示受測試者的骨軀架或脊骨等已出現移位的症狀。


我們平時在後面觀察我們的家人及朋友,可能曾經發現他們出現高低膞的現像。裁縫會特別留意有高低膞的客人,小心 量度裁剪,才可縫製出合身的衣服。但很多時我們都對此不加理會,認為這是身體生理的自然生長。其實除了先天因素外,高低膞可能顯示我們身體的支架已出現了問題,身體要抵補矯正(圖四)。


骨架是我們身體的防護支架,保護如腦、肺和心臟等器官。我們不應忽視支架問題,我們的肋骨籃(Rib Cage)是接連著我們的脊椎,脊椎骨移位會影響肋骨籃,更甚可壓著肺部使呼吸不順暢而影響健康。



骨骼的功能
• 支撐體形,保持體形
• 骨架提供肌肉,韌帶的連接面
• 人類是依靠肌肉的收縮,骨骼槓桿系統產生運動
• 保護內部軟組織結構,如:大腦、肺、脊髓和心臟
• 在紅骨髓內製造血液細胞並儲存鈣和磷
• 在黃骨髓中儲存脂肪
• 支撐肋骨籃的收縮幫助呼吸



我們常見的頭部前傾,會令脊椎受壓,繼而勞損脊椎及脊椎間盤。嚴重者可壓著氣管影響呼吸。(圖五及圖六)

頭部前傾可能與年紀退化有關,但我們可做適當的運動,保持身體的正確姿勢,定期約見脊醫檢查脊椎,把脊骨移位復位,減輕脊椎受壓,這都可把頭部前傾的情況收善。







另一簡單測試我們的脊椎狀況的方法是觀察我們的腰彎曲狀。

人體正常脊椎形狀,解剖從正面看是呈筆直形,由側面看呈“S”型的彎曲狀,即頸椎及腰椎是往前突,胸椎及荐椎往後突的形狀。

我們可閉上眼睛倚牆站立,頭部、肩部、臀部及腳部緊貼著牆而站,請親友察看腰部的空隙及懸空位。如腰曲是正常的話,我們的手掌是可放進腰部的懸空位的。

如果腰部過份緊貼牆壁,手掌很困難地才可放進,甚或無法放進腰部的懸空位;或相反地,腰部的懸空位太深,拳頭也可隨意放進取出,這兩種情況都可能顯示脊椎灣曲位變型(圖七)。這情況最好盡快約見脊醫,檢查脊椎。

另外,我們也可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覺我們的骨架是否正常。譬如女仕們請留意所穿的裙裙腳下襬是否平直,而男仕們所穿的褲左右褲筒會否有明顯高低。

我們也可檢查我們日常所穿著的鞋左右鞋跟及鞋前方的磨損情度是否平均。如果發現其中一只鞋底磨損情度比另一只嚴重,這顯現我們身體的重心傾向落於該腳,磨損該鞋底部位。這也可能顯示我們身體支架出現了問題。

我們一旦發現上述症狀,請盡早約見脊醫。脊椎問題,要小心處理,很少機會 “不治而癒”,往往病情及疼痛只會因拖延醫治而加深和加劇。

脊醫淺談(11)

脊醫是否等同跌打
有些朋友問我,脊醫是否等同「跌打」? 我沒有資格代表「跌打」發言,我在網上找了香港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蔡昕宏註冊中醫師的跌打原理給讀者瞭解。他說:「『跌打』,香港獨有的名稱,即骨傷科。學功夫,容易跌傷打傷,故早期香港的武術家除了傳授武術外,大都兼開跌打醫館,亦有『未學出拳,先學紥馬;未學功夫,先學跌打』之說。跌打骨傷是研究皮肉、筋骨、氣血、臟腑經絡損傷疾患的一門科學,其治療範圍大致可分為骨折、脫位、傷筋和損傷內證四類。治療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包括內服、外敷中藥、理筋手法、針灸、夾縛固定和牽引療法等等。」

脊骨神經科學療法建基於復原脊骨骨節損傷或脊骨骨節輕度移位的理念之上,回復關節的正常活動能力,對治人體廣泛發病機理。脊椎是人體主要神經系統的保護罩及中樞神經的主要通道。脊椎神經系統統理,管治身體各部份器官及細胞。一旦脊骨骨節輕度移位 (Vertebral Subluxation) 可壓著有關器官及細胞神經系統,可會令相關器官產生功能性疾病。脊醫利用獨特技巧,無藥物的脊科醫學矯正法,使神經系統不再被壓,令身體機能得到改善及鞏固、平衝、並達到「治本」的醫學理念。脊醫可把身體神經系統發揮至最正常運作及保健之效。

在此,我想借用中醫常用的「固本倍元」和「血不通則痛、血通則不痛」的理念套用於脊骨神經科學療法。「固本」是堅固根本,培養元氣,首先我們要要打好身體的底子,便可無懼很多外來引致的疾病。很多頑固痛症的主要成因是氣、血運行的功能發生障礙,形成氣滯血瘀做成不通則痛。血、氣暢順身體便可抵禦外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傷害。

孕育在母體內的嬰兒,除了由於先天因素外,頭顱, 軀幹應該是正常的。但是我們仍然會因外來的物理,化學及環境因素,致使我們身體、脊椎、骨幹有所改變。
物理因素包括當產嬰時嬰兒頭部所承受母親推出體外的壓力,或醫生所用助產儀器如鉗子、抽 吸器等的外力;亦包括我們成長中所遇到的因運動、交通、家居意外、不正當的坐、站、搬運姿勢所做成的生理創傷。
化學及環境因素是指因外來化學元素,如食物添加劑、藥物、食水、空氣、環境污染做成的人體不適。
其他內外起因也包括因感情、工作及學業壓力、病痛、經濟及家庭狀況所引起的情緒緊張等等,這些都會把脊椎神經及肌肉拉緊,至令身體不適。

讀者也可能曾聽聞一些對兒童不小心跌到、 創傷的另類 「治療方法」。比如一位小朋友騎自行車不小心跌到,正在看管小朋友的公公、婆婆馬上跑前來,抱著小朋友說:「不用怕!不用哭!給公公、婆婆親親,待一會兒代你打打這個 『曳曳』單車便不痛了!」又說:「不用怕!不用哭!讓公公、婆婆給你搓搓,擦擦藥油就好了!」
這樣做法確實是在心理上可安撫了不小心跌到的小朋友。小朋友可能很快便暫時忘記了痛楚。很多時,輕微創傷是可以不藥而癒,但有些比較嚴重的意外創傷,則可能做成了不自知的傷害。
最常見的是脊椎輕度移位、脫位。一旦脊椎神經受壓著,可能影響身體相關器官正常工能。我曾治癒一些患頭痛的病人,他們頭痛的根源是脊椎神經受壓,當我把脊椎輕度移位復位,他們的頭痛也相繼好轉。脊醫的「固本」就是要把我們身體回復至其應有的狀況。

腦脊髓液( 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存在於腦室及蛛網膜下隙內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脊髓液是保護腦和脊髓免受外震盪損傷,並作提供給腦、神經系統、細胞營養物質及運走新陳代謝廢物。腦脊液是由血循環,中樞神經系統任何部位發生病變時,如感染、炎症、腫瘤、外傷等都可引起腦脊髓液成分的改變。如脊椎中樞神經系統因意外創傷,可能會影響腦脊髓液運行,形成氣滯血瘀做成「不通則痛」,及致影響相關器官和系統。
跌打、骨傷科在亞洲國家, 地區比較通行。病人大多數是因「疼」、「痛」去找跌打。脊醫則除了治療,也有「固本保健」的作用。

學歷方面,脊醫是受過五年或更長嚴格的大學學士及 碩士專科訓練。主要本科有脊醫臨床學、解剖學、微生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神經病學、人類生物學、生物力學、X光照相學等。我所畢業的RMIT 大學,脊醫培訓需要在人體解剖實驗室化上一年多的時間學習,並要達到清楚明瞭人體各器官、系統、骨骼結構、神經線、肌肉起接位置等學識。脊醫治病不是憑空揣摩人體結構而是實踐在人體解剖實驗室所學的人體結構,繼而用於病理分析。
而據我所知,澳洲各大學暫時未提供跌打本科課程。

還有,按澳洲現行的做法,各私家醫療保險視脊醫為傳統醫療的一部份,脊醫部份診金可回扣的。而「跌打」就不一樣了。
最後,請讀者自行判斷脊骨神經科學療法是否等同跌打。

脊醫淺談 (10)

脊椎神經

人體共有31對脊椎神經: 頸椎8對(C1-C8)、胸椎12對(T1-T12)、腰椎 5對(L1-L5)、薦椎5對(S1-S5)、尾椎 1對(C0)。脊椎神經分別由脊椎骨與脊椎骨間孔伸出,負責傳送感覺訊。

人體的神經系統主要分成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兩大系統。又可再分成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兩大系統。軀體神經 (Somatic nerve)分佈體表,可用自己意志控制,如活動四肢。內臟神經又叫自主神經(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由交感神經(sympathetic)和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構成,分佈於全身的內臟、血管、腺體。








如果脊椎神經受壓迫,壓迫著軀體神經,這就可能會引起四肢體表疼痛。影響肢體,肌肉的活動。一旦脊椎內臟神經受壓迫,這就可能影響內臟神經相關器官的功能及障礙症狀。
交感神經系統,由脊髓發出的神經纖維到交感神經節,再分佈到内臟、心血管和腺體。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使眼瞳孔擴大,心跳加快,皮膚及内臟血管收缩,冠狀動脈擴張,血壓上升,小支氣管舒張,胃腸蠕動减慢,膀胱壁肌肉鬆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交感神經的作用可概括用於“Fight or Flight”戰或逃跑的反應。當我們 遭遇突然的緊張壓力時,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反應,會致使垂體和腎上腺分泌增多,引起各種功能的異常。我們可能聽聞過很多“Fight or Flight” 的故事。在情勢甚為危急時,我們可會做出不尋常的活動。比如一個弱質纖纖的媽媽,為求救回被汽車意外壓著的兒子,誰也不知她從那裡來的神力,竟可把數公噸重的汽車抬高救人。
在反轉的危急情況下,我們因恐懼、畏縮而自然懂得逃跑。
副交感神經,系统功能可保持身體在安静狀態下的生理平衡,扮演養生休息的角色。其功能作用有三個方面:

1. 增進唾液分泌,腸臟蠕動,胃消化腺的活動,促進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體的能量。

2. 縮小瞳孔以减少受到外來刺激,促進肝臟儲蓄能源。

3. 調節减慢心跳速度,降低血壓,鬆弛支氣管及舒緩皮膚和内臟血管以節省不必要的消耗,調節輔助生殖活動,如性器官分泌液、生殖器官血管擴張等。

現把脊椎神經所影響相關器官分佈表列出:





椎 C1 頭部血液循環、 腦下垂體、 頭皮、臉、眼、耳、鼻、喉、交感神經
C2 口、耳、鼻、喉、舌、聲帶
C3 咽、頰、肩、交感神經、橫隔膜神經
C4 頭部肌肉、臂、肩
C5 食道、氣管、肘、聲帶
C6 甲狀腺、副甲狀腺、腕、頸部肌肉、扁桃腺
C7 甲狀腺、食道、氣管
C8 食道、氣管







椎 T1 心臟、食道、氣管、手
T2 心臟、食道、氣管
T3 食道、肺、支氣管
T4 食道、肺、支氣管、胸、膽囊
T5 胃、肝、脾
T6 胃、膽、胰
T7 胃、胰島腺、十二指腸、
T8 脾、小腸、橫隔膜
T9 腎上腺、
T10 腎臟
T11 腎、輸尿管
T12 膀胱、腎臟、大腸




椎 L1 輸尿管、大腸、大腿
L2 卵巢、輸卵管、盲腸
L3 膀胱、子官、大腿、生殖器官
L4 前列腺、腰肌、坐骨神經
L5 足、直腸、膀胱、子官



椎 S1-5
肛門、直腸、腎、大腿、生殖器官、攝戶腺
C0
直腸、尾椎

脊醫的治療本意是尋找病痛的根源,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對症疹治。比如頭痛可能是頸椎受壓而不是頭部的問題。治癒好頸椎受壓,頭痛也可因此不藥而愈。

脊醫淺談(9)

選擇枕頭和床墊

在我們末談及如可選擇枕頭和床墊前, 我想與讀者先瞭解人類脊椎的構造。人類的脊椎是由7頸椎 、12節胸椎、5節腰椎、薦椎/尾椎組合而成。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 ,有一個椎間盤。

成人共有23個椎間盤。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頸椎C1及C2之間,和薦椎/尾椎之間沒有椎間盤。(C1稱寰(atlas),C2 樞椎(axis)型同我們頭部轉動的軸心。薦椎是結合。椎間盤對脊柱,大腦和脊椎神經起到緩衝及保護的作用。

人體共有31對脊椎神經: 頸椎8對、胸椎12對、腰椎 5對、薦椎5對、尾椎1對。脊椎神經分別由脊椎骨與脊椎骨間孔伸出,傳送感覺訊號及指示身體各運動。

人體正常脊椎形狀,解剖從正面看是呈筆直形,由側面看呈S型的彎曲狀。頸椎及腰椎是往前突,胸椎及荐椎往後突的形狀。正是因人體脊椎是複雜的彎曲形狀,很多創傷都容易造成脊椎移位,至脊椎神經壓迫,並可能響感覺神經訊號正常傳送及指示身體各運動機能。

當我們知道正常人體脊椎是呈S 的彎曲狀、頸椎是往前突形成虛位, 懸空。因此在我們選擇枕頭時必需考慮睡眠時枕頭的承托力是否可以填補頸椎的空隙。又因我們的腰椎是往前突但胸椎及荐椎呈往後突的形狀, 所以當選擇床墊時,除了要留意床墊承托力充份承托胸椎及荐椎外,也不能過份承托例如太硬影響腰椎。




我們最好選擇能保持頸部的正常生理弧度的枕頭,成人以仰臥或側臥時枕高約10釐米為合適。有些人誤以為 “高枕無憂” 枕頭越高越好。過高的枕頭,令頸脊椎弧曲度過度伸屈前曲,使頸椎周邊肌肉,軟組織過度緊張 及疲倦。久而久之, 如果不改善枕頭的高度, 便可能造成頸部的骨骼弧形變形、 變直。也可能造成失眠,頭痛,疲倦、落枕、手麻、 耳嗚等症狀。枕頭的設計,最理想的是中間比周圍低,凹槽型設計。當仰臥時,波浪的設計, 可承托頭及頸的重量。喜歡側臥的讀者,枕頭設計 除了凹槽外, 左右兩側需較厚, 以承托側睡時頭及頸的重量及保持脊椎的姿勢。

有些人卻喜歡無枕睡眠或者用矮小的枕頭睡眠。這同樣也會令頸脊椎弧曲變形,下顎向上抬,影響呼吸暢順, 因此要張開口幫助呼吸, 這也可能是打鼻鼾、 上氣管疾病成因之一。因枕頭太低,頭部的承托力要轉移至肩膞、 因此頸部及肩部都會常常痠痛。又因枕頭太低,也可能影響血液暢順流往腦部而慣常頭痛。


因此,合適的枕頭可利於頸部的血液循環,為腦提供足夠的氧氣及休息。在睡眠中可把頸椎周圍肌肉放鬆及解除韌帶、關節的疲勞及緊張。翌早睡醒後大腦更清醒,精神更飽滿。


選購枕頭和床墊時,必須親自嘗試是否合適。在選擇枕頭和床墊時,最好請友人陪同選購。友人可在旁邊觀察用者習慣採用的睡姿,是否與要選購的枕頭及床墊合適。請友人謹記觀察枕頭和床墊的承托力及懸空位。

因每個人的體形, 體重, 脊椎長短不一, 頸椎弧彎曲不一,脊醫可按病人情況,特別專門設計, 訂造或推薦合適的枕頭。

脊醫淺談(8)

落枕 (Torticollis)

去年, 我一位澳裔世伯睡眠時落枕, 頸部疼痛, 脖子不能隨意活動, 前俯、後仰、轉頭、側斜都感到十分疆硬不適。世伯歷來身體健碩, 愛好游泳、潛水及各類運動,身體也非常健康。他以為落枕是小毛病, 不加理會, 認為病況會慢慢好轉。過了數天下班回家, 脖子還是痛得要命, 靈機一動想出自我治療的念頭。他一手按著頭, 另一手按著下巴, 大力一”lock”, 希望改善痛楚。可是此一 “lock” 卻鑄成大錯。此一 “lock” 正正迫壓著頸內通往腦部的動脈, 影響血液流往腦部及循環。他當場休克, 太太馬上送他到醫院搶治。後來醫院証實他是患了輕度中風, 影響左邊身體活動及語言能力。經醫院半年多來的醫治, 也可能是他身體一向強壯, 慶幸地他逐漸痊癒, 現可借助扶手慢慢跑路。
落枕又稱失枕, 斜頸病, 俗稱”瞓厲頸” 是急性偶發性的肌腱炎。頸部肌肉痙攣, 疼痛, 使頭部不可隨意左側、右側、仰、俯或轉動。落枕多數可能是因頸部創傷、頸椎移位、錯位、風濕性關節炎、脊椎炎等引致。肌腱炎、肌肉痙攣而令患者失枕的兩組元凶肌肉為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eus) (簡稱SCM) 和肩胛提肌 (Levator Scapulae)


我們的共有七組頸椎骨(簡稱C1,C2, C3,C4,C5,C6,C7) 。C1 稱寰椎(atlas),C2 樞椎(axis)型同我們頭部轉動的軸心. C1-C5 神經線所出組成頸叢 (Cervical Plexus) 主要支配頸部的肌肉運動和感覺。

C5-T1神經線所出組成臂神經叢 (Brachial Plexus) 。上期脊醫談 (七) 已題到臂叢神經是脊椎神經C5,C6,C7,C8,T1組成複雜的網狀結構,經肩、手,伸展至手指, 主管手部各活動。即使輕微的臂叢神經損傷, 都會造成手的感覺及運動功能受損。因此任可頸部創傷、頸椎骨移位、錯位、風濕性關節炎、脊椎炎等都會引致落枕。


剟胸鎖乳突肌 (SCM) 是頸肌肉中最大最粗的一條肌肉,它是從胸骨延伸肌肉到頸兩側耳朵下面的一點凸凸乳突, 並連接到鎖骨和頭骨的顳骨上。此組肌肉是負責頭頸各方向的運動。如果我們把頭轉到一側,在鏡前我們就可以看到此組強粗的肌肉。我們也可用手摸到那條肌肉。假如我們的頭側向右, 左邊的胸鎖乳突肌就會被拉緊, 相反動作, 右邊的胸鎖乳突肌就會被拉緊。而當我們的頭向前方, 左右胸鎖乳突肌都是軟軟的放鬆。

前瞻肌肉為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eus) (SCM)
源: 胸骨, 鎖骨
至: 乳突
當這兩塊肌肉收縮時, 頭部會向前拉。若只有其中一塊肌肉收縮時, 頭部可轉動。

而另一組肩胛提肌 (Levator Scapulae) 位於背頸部兩側,部分被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遮蓋。起點在上四頸椎的橫突椎, 終於肩胛骨的內側角及其脊柱緣的上部。肩胛提肌的收縮, 正把肩胛骨提升或放鬆。











很多讀者都嘗試過肌肉痙攣 (抽筋), 它是因為肌肉產生不自主的強收縮。很多時, 肌肉組織因受到外來因素的強烈刺激,使血管受到刺激收縮,造成不良血液循。身體疲勞時,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會改變,肌肉會積聚有大量的乳酸,而使肌肉痙攣。

落枕原因:-

(1) 脊椎神經創傷

(2) 不良睡姿
趴睡, 醉酒熟睡, 極度勞累

(3) 不合適的枕具
枕頭太高或太低, 床墊太硬或太軟, 或

(4) 環境因素
睡房環境或空調太冷

(5) 不良坐姿
日間工作時不良的站、坐、搬運姿也會影響晚上睡眠的質素

脊醫會先疹斷患者落枕成因, 如果是脊骨錯位、頸椎移位、脊椎炎等頸部創傷引起落枕, 脊醫會先把頸椎移位復位, 創傷治理, 以達脊醫治本的學醫理念。對偶發肌肉痙攣, 脊醫可用熱療、超聲波、軟組織舒展等療法, 並會要求患者配合檢查枕具、睡姿、睡房環境等是否合適。 脊醫也會向患者瞭解工作壓力、家庭及生活狀況等, 尋找落枕根源, 以求減少患者落枕復發, 並達脊醫防患的醫學理念。

脊醫淺談(7)

肩膞痛


淺談(六) 提到我在香港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時候;我祖父生前, 在外資銀行任職總會計師, 他能講及書寫流利英語, 在當年並不普遍。他常常幫我溫習功課。他告知我在年青時代 為了興趣, 往往在工餘時跟隨一位老中醫師鑽研骨傷治療。他還編寫了一本骨傷醫書, 現今伯父尚珍存此醫書。他告訴我, 香港在三十到五十年代,適逢戰亂, 生活是甚是艱難。一般老百性都是以勞力賺取生計。不時因搬運工作上爭執, 打鬥等致使身體受傷。當時香港的醫療尚未完善, 受傷都是一群貧苦大眾. 他們又 無能力支付診金。祖父在工餘時間便給予有需要的受傷同鄉及貧苦朋友, 免費治療傷患。由此我是受了祖父的影響, 要立志為脊醫。

在我記憶中, 有一段日子, 祖父的右手無法提高過於肩膞, 疼痛得非常利害, 甚至乎穿衣服也十分困難。他尋找了無數中醫, 跌打醫師為他擦上藥酒,敷帖藥膏, 推拿等;又尋找西醫打止痛針, 用止痛藥。西醫又替祖父注射 “可的松” Cortisone, 俗稱“皮質素”(醫藥學名: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祖父肩膞疼痛之成因可能是因為銀行工作間採用中央空調, 冷空氣長年積累吹在身體上至令肩膞肌肉發炎, 血液不流通。又可能因祖父每天使用計算器入賬, 致使肩膞勞損。雖然經過中西醫延續診治肩膞疼痛好幾年; 但仍然時好時壞。直至祖父從銀行退休, 便遠離病源… “空調疑兇” 後, 及遵照醫師療程, 堅持每天晨運, 做適量的手部和 肩膞運動;因而達到 強化肌肉。 結果, 肩膞疼痛慢慢好轉, 手部也可提高過於肩膞。





我是不贊成用藥物; 尤其是用激素治療肩膞痛的。根據澳洲維省Better Health Channel (www.betterhealth.vic.gov.au) “Cortisone” 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能對人體健康可能有下列副作用:-

• 水腫 Fluid retention (Oedema)
• 皮薄 Thin skin
• 容易瘀傷Susceptibility to bruising
• 高血壓 High or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
• 容易感染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s
• 面, 胸, 腹部脂肪積聚 Build-up of fat around the face, chest and abdomen
• 細化四肢Thinning of the limbs
• 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 (thinning of the bones)
• 脊柱肋骨骨折Bone fractures, particularly in the spine and ribs (翻譯以英文為準)




肩膞疼痛成因是很複雜, 我們大致可分為五類:-
1.神經反射痛 (Neurologic Referred)
這是比較常見的成因, 因我們的脊椎神經, 是主統我們身體各器官, 如果頸椎神經受壓, 可反射到我們的肩膞及手活動疼痛, 甚至頭痛。

BRACHIAL PLEXUS
臂叢神經
臂叢神經是脊椎神經C5,C6,C7,C8,T1組成複雜的網狀結構,經肩, 手,伸展至手指, 主管手部各活動。即使輕微的臂叢神經損傷, 都會造成手的感覺及運動功能受損

2.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是一種局部性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原發性的原因不明,次發性 原因包括衰老、勞損、外傷、遺傳、過去的運動傷害、骨骼先天異常。


3.肩峰下滑囊炎(Subacromion Bursitis)箝撞症 (impringment Syndrome)或肩關節滑囊炎(bursitis of shoulder)黏液 (Bursiti
是關節之間黏液囊 (bursae) 的發炎情形。黏液囊炎典型的症狀是紅, 腫和壓痛。

4.袖肩肌腱板斷裂或創傷(Rotator Cuff Tear/Injury)
是由袖肩肌腱發炎導致的結果。袖肩肌長期在肩峰弓形區,
肩峰鎖骨關節, 韌帶磨損箝撞致其腱板斷裂。提手是由四組肌肉組成. Supraspinatus 棘上肌, Subscapularis 肩胛下肌, Infraspinatus 棘下肌, Teres Minor 小圓肌, 其中一組肌肉受創, 都會令肩膞疼痛。



5.肩週炎, 五十肩 ( Frozen Shoulder )
也稱冰凍肩,是由於肩關節囊及周邊肌肉攣縮,發炎, 使肩關節
活動範圍嚴重受制。致使患者手部無法向外伸展, 內轉及提升。
脊醫會很小心檢查患者脊椎節是否受壓或移位, 並檢查骨骼, 脊椎活動能力及神經反射等功能。診斷病源才作出適當的治療。若有需要時,亦會利用 X-光機及先進醫學儀器來診斷病源。脊醫主要用手療法及矯正法來舒緩被壓迫神經及緊張的肌肉。令患處的血液循環達致減少發炎。脊醫會指示患者做一些肩膞 關節牽拉運動及袖肩肌肌力訓練以增加關節活動範圍。但療程最重要的事項是患者要配合患處休息, 遠離引發病源。

脊醫淺談(6) : 洗衣機與我

脊醫淺談(六)

洗衣機與我


上星期, 我在家中用洗衣機洗衣服, 突然洗衣房傳出 “轟隆轟隆” 巨響, 好像快要把屋子折掉的樣子。我馬上衝進洗衣房把洗衣機關掉。 本能地大叫老公查看發生甚麼問題, 老公急忙從樓上跑來檢查洗衣機。還笑著說 : “小問題, 不用擔心, 只是洗衣機腳鬆脫了而致使洗衣機不平衡, 因此洗衣時便發出
“聲響”。 老公花了不到兩分鐘便把洗衣機腳調回平衡點。洗衣機也回復正常操作。我心想, 一個笨重而不平衡的洗衣機, 都會作出“轟隆轟隆” 的抗議, 但我們往往忽略身體因骨架的不平衡, 而致使脊骨神經受壓, 給我們發出‘疼痛’ ‘疲倦’ ‘體弱’ ‘失眠’ 等訊號。

煩請讀者檢查一下自己日常在戶外所穿的鞋. 查看左右鞋底之前跟與後跟磨損情況是否均衡。是否有某部位磨損情況特別嚴重。一旦發現有這等現象;這代表我們身體的骨架, 骨骼可能出現錯位或 移位。我們的身體為了要保持平衡, 把重心轉移。所以,當我們走路時, 重心便轉移到腳部。請讀者做一個簡單的實驗, 用右手提取一袋5公斤的白米, 拿到鏡子前面看看, 你們會發現右肩膊自然地向下傾斜及身體的骨架同時向右傾斜, 而左肩膊及骨架自然地向上提升。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要作出自我平衡。久而久之, 身體的骨架及脊椎受到勞損。又,很多同學因長時間以不正確姿勢背負著重重的書包上學, 令骨架受壓。而主婦因常常攜著重重的菜籃或家居用品, 不知不覺地做成了骨架及脊椎勞損。女仕們喜愛穿高跟鞋, 但長時間穿著也會令腳部,骨架, 盆骨及脊椎受到勞損。比較常見的病症有脊柱側彎(Scoliosis) 及“脊柱後凸症”俗稱“駝背”(Kyphosis) 。

由此, 我又想起我已故的祖母;在我還未移民澳洲以前, 我的爸媽是與祖父母同住在香港的。當時, 洗衣機尚未普及, 每天祖母都是坐在矮‘凳仔’, 彎著腰用力在洗衣板上擦洗衣服。洗衣板是一塊橫坑條的木板。一般來說, 洗衣板大部分是用木或塑料製造。 在澳洲已很少看見。往往我會坐在另一把‘凳仔’ 一邊吃零食一邊觀看祖母洗衣服。洗擦後, 祖母會把衣服用力扭, 把停留在衣服的水份盡力擠出以易於曬乾。遇上笨重的床單, 被套, 祖母便 ‘召來’ 爸爸或伯父, 他們各提一方; 樣似“拔河” 合作地把多餘的洗衣水擠出, 我坐在‘凳仔’ 看得十分有趣, 更佩服他們的合作精神。

晚上, 祖母不時投訴腰酸背痛, 手痛, 肩痛, 膝蓋及足踝疼痛。 有些晚上更難以入睡。 不時還吩咐我為她搥背。我現才明白祖母的 “疼痛”很可能是由於使用洗衣板洗擦衣服而勞損。 當使用洗衣板時一般來說;多慣用單手上下用力來回洗擦。此動作已令手肘, 肩膞受到勞創。祖母扭衣服時往往盡量把洗衣水份全數擠出。 過度的扭力, 容易令手腕勞損。坐姿不正確, 令脊骨壓著神經。而長時間“蹲” 在矮小的 ‘凳仔’ 上, 令雙腳血液不流通及膝蓋酸痛。可惜, 我已沒法為她疹治了……


職業勞損是指因職業或特別愛好的活動引致相關勞損。我們常見的職業勞損如廚師每天用相同動作拋鑊做菜; 清潔工人每天扭抹清潔布; 修路工人長期使用鑽土機;及長時間使用電腦鍵盤的人仕等都比較容易患上腕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喜愛打網球, 攀岩, 打高爾夫球等運動的人仕則比較容易患上網球肘 (Tennis elbow), 及高爾夫球肘 (Golfer's Elbow) 等。

腕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俗稱滑鼠手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患者多因重覆性腕部活動勞損手腕。女性發病為男性的 3-10 倍。女性可能是因腕隧道較細, 又或因在懷孕期間韌帶水腫或內分泌所影響。我們的手腕腹優側骨骼及韌帶下方通道為腕隧道, 當中, 許多腱鞘, 肌腱群及正中神經在此通過。當正中神經遭受到外來的壓迫, 就可能造成腕道症候群。正中神經主管輸送腦部神經訊息至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惑覺神經。腕道症候群早期, 大拇指, 食指, 中指出現麻痛, 夜間時麻痛加劇。中期手指麻痛, 麻木加劇, 影響簡單的扣釦, 拿杯, 提刀等動作。後期, 疼痛症狀會延至手肘, 肩膞, 令手部伸展困難及感覺漸喪失。

除了正中神經遭受到外來的壓迫造成腕道症候群, 頸部脊椎神經受壓, 移位, 骨刺, 間盤突出等也會造成另一類與腕道症候群近似的手部麻痛症狀。

脊醫會對手部麻痛患者先檢查及疹斷麻痛的成因, 如果是因脊椎受壓, 移位, 間盤突出, 脊醫會作出相應的脊椎, 間盤, 或手腕關節活化及正位。脊醫也會指示患者戴手腕固定護具 (手托), 以減少腕部的活動, 過度伸展及勞累。脊醫會要求患者合作減少誘發腕部受壓的不正當姿勢和重複性的動作, 使腕部可得到適當的休息。


最後,我是不同意很多長者都常常感歎腰酸背痛是無可避免的老人病; 而我建議長者應多作適量運動, 增強骨骼,肌肉活動。還要定期約見脊醫把身體狀況提升, 我深信他們的腰酸背痛是可以減輕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