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向淺醫
去年某天,我遇上相識已十多年的澳裔世伯。他一開聲便對我說: “Emily, 我患了輕度Bi-polar disorder,我現正接受psychologist 及psychiatrist的治療”。我目瞪口呆了片刻,從未想到他那麼直接、坦白,說出他的病情。幸好我在未修讀脊醫課程前,在大學副修心理學。我的腦袋馬上醒覺,原來Bi-polar disorder 是情緒病的一種。病者病徵會不斷反覆經歷兩種相反極端情緒…狂躁(mania)與抑鬱(depression)。因此得名 “雙相障礙” (Bi-polar Disorder) 病患者情緒起跌幅度會很大…抑鬱時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相反當躁狂時,情緒高漲、容易暴躁。臨床心理學家 (Psychologist) 是運用心理學原理而精神科醫生 (Psychiatrist) 除了運用心理
學還會配合藥物去診斷及治療病患者。
該世伯未病發前一向性格開朗、率直、常常帶著一股童真。記得我剛從香港移民到澳洲,帶來了一部 ‘任天堂’ 紅白電視遊戲機,他經常到我家與我對打 “孖寶兄弟” 至深夜。他愛好束起長頭髮,開著他的 “Harley Davidson” 摩托車飛馳但因病情未穩定,醫生見意他暫時不要開摩托車。病發後,他的性情變得暴躁,抑鬱相反極端情緒。病況時好時壞。
探討該世伯的病歷,原來在病發前,他的太太因病去逝、他經營數拾載的婚紗生意失敗、三名女兒都長大了,她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 ‘日無暇晷’找不出太多時間與他團聚… 總總家庭、工作、生活的不愉快、精神的壓迫等因素令他感到空虛、孤單、寂寞、無助繼而可能引發此病。
半生愛開著 “Harley Davidson” 摩托車在街道上左穿右插飛馳的他,難免在開車時、或搬動笨重的摩托車時令身體部份筋骨、關節、肌肉有些勞損、僵硬。在我的檢查下,更發現他多處脊椎移位。 在他的病況下,我只做好我的脊醫醫治範圍,把他的脊椎移位復位,令他身體機能得到改善及鞏固、平衝。此病使他的性情變得暴躁,抑鬱及相反極端情緒,至令他的神經系統過勞及影響健康。我把他脊椎壓迫復位,使他身體神經系統發揮至最正常運作。
時間過了快一年,我再次遇上了這位世伯。今回他一開聲就對我說: “Emily, 我的精神科醫生說我已完全康復了!” 從我們的傾談中我知道了他他近日生活裹有些重大改變。最近,他在市政廳找到了新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及時間的寄托。幸運地他遇上了新的伴侶,他們還購置了新居所,一起過著新生活。數月前,他們還前往歐洲蜜月旅遊,順路前往瑞士探訪新伴侶的家人。更加可喜的是他的女兒為他增添了一名男外孫,帶給他們家庭無限喜悅和歡樂。
這位世伯的心情明顯地比數月開朗,狂躁與抑鬱兩極情況也明顯好轉。我欣賞他的病向淺醫、不會 ‘諱疾忌醫’、讓家人朋友分擔病情的正面態度。他的勇於面對及坦白疾病病情,可能是幫助治癒了他的病況。
每年的三,四月份,世界各地會舉辦 ‘關注腦袋週’(Brain Awareness Week ,簡稱BAW) 。舉行期間,世界各地的學生、老師、科學家、醫學研究家將分享他們對這個奇妙,複雜,奧秘的腦部構造、活動、功能、及保護的知識。
關注腦袋週曾探討如何保護及激勵我們的腦袋:
1. 多活用腦袋,多給我們的腦袋新的思維挑戰
2. 腦袋需要優質營養,如深海魚類
3. 經常做帶氧運動,給腦袋新鮮氧份
4. 好好保護,不要創傷我們的頭部及腦袋
5. 多給腦袋在睡眠時間休息。因睡眠休息可把腦袋損傷修補,及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
我們日常生活中,應多鍛煉好我們的身體。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適量的帶氧運動以助我們身體機能新陳代謝、安全適量攝取陽光維生素D以助骨質生長、經常保持心景開朗、樂觀、愉快、並要養成良好、均衡飲食的習慣去防護疾病。每天要進飲最少八杯清水以助身體排出廢物。多吃五榖類、果菜類。間時吃適量瘦肉,魚肉類。小吃糖和油炸食物。一旦我們身體的脊椎、軀幹、身體機能、器官功能或精神等出現問題、障礙或異常,我們應盡快約見醫生,檢查病因。俗語云:“病向淺醫” 不要讓病情惡化才找醫生治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